2024年11月24日午报:最弱潮汐组合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下降区间 杨学祥,杨冬红 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有影响的因素有南极半岛海冰(周期性因素)、强潮汐南北震荡(周期性因素)、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突发性因素)、强潮汐组合和太阳风7-9天周期(周期性因素)。综合叠加结果决定厄尔尼诺指数的升降。 图1 2024年11月23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564,比2024年11月23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539,减速0.025,减速变快,进入快速下降区间和进入拉尼娜区间(-0.5以下为拉尼娜,+0.5以上为厄尔尼诺),与11月15-18日强潮汐组合向11月23-26日最弱潮汐组合转化对应,与强震频发对应,与太阳黑子高值(170)对应。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应下降区间(已被证实),月亮赤纬角最大月值对应上升区间。9月末南极海冰达到极大值,10月至2025年2月,南极海冰减少到极小值,不利于拉尼娜发展。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潮汐组合不利于拉尼娜发展,在此期间拉尼娜没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性,除非猛烈强震频发。 图2 2024年11月23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591,比2024年11月23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564,减速0.027,减速变快,进入快速下降区间和进入拉尼娜区间(-0.5以下为拉尼娜,+0.5以上为厄尔尼诺),与11月15-18日强潮汐组合向11月23-26日最弱潮汐组合转化对应,与强震频发对应,与太阳黑子高值(156)对应。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应下降区间(已被证实),月亮赤纬角最大月值对应上升区间。9月末南极海冰达到极大值,10月至2025年2月,南极海冰减少到极小值,不利于拉尼娜发展。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潮汐组合不利于拉尼娜发展,在此期间拉尼娜没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性,除非猛烈强震频发。 本次大幅降温和厄尔尼诺指数快速下降主要受潮汐组合激发的寒潮影响。 北方小伙伴赶快翻出棉服 寒潮来袭要降温啦 新黄河 2024-11-23 07:04发布于山东新黄河客户端官方账号 +关注 中央气象台预计,受寒潮影响,从23日起至27日,我国将迎来大风降温以及雨雪天气,中东部多地或创下半年来气温新低。那么,此次寒潮强度到底有多强?影响范围又怎样呢? […]
再次看到“人民助学金制度”,我流出了热泪!
退休在家闲着没事,在家里翻找到过去的一些大学入学的文件和工作后的证件,虽然都已经发黄陈旧了,却勾起了我的回忆,40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再次看到“人民助学金制度”让我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热泪。 第一张图片是新生报到注意事项,这是1979年9月印制的,但仍很清楚。现在的乡镇当时称为公社,现在的村当时称为大队。考上大学就可以把农村户口迁移到城市,现在的农村大学生对迁移户口可能没有感觉,当时能把农村户口迁移到城市那是天大的好事,农村人没有不羡慕的,农村的孩子除了考上大学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当时全国粮食不足,城市人口都是定量配给,除了迁移户口外,还要粮食转移证,并且还必须有县(市)粮食局的印章及经办人的印章,粮食供应还“不准破月”,真的很严格,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再看“自备生活用品和吃饭用具”,特别提到赴校期间的食宿费本人自理,现在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不会提醒新生自备吃饭用具,报到路途的食宿费本人自理,但没有工资的学生可以买半价车票,赴校路途较远的新生可以向当地招生委员会申请困难补助,还是很人性化的。 当我再次看到“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时,让我感慨万千!不禁流出了热泪。农村来的学生,几乎全部享受人民助学金(现在叫国家助学金),每个月14.5元的生活费,我也不例外。吃饭不用家里出钱,书本不用家里出钱,住宿免费,每月月底班里的生活委员领来饭票发给学生,饭票分早、中、晚,可以在有限的几种饭菜中挑选,虽然油水不足,但还是能填饱肚子。当时据说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几百个农民的劳动果实,为什么叫“人民助学金”呢?可能缘由就在这里吧!当时全国上下都把大学生当做宝贝宠着爱着,把所有的大学生当做国家的精英培养,毕竟当时的大学录取率只有5%左右,据说1979年全国的大学招生人数只有18万左右,国家真的为了培养大学生掏出了血本,对我们寄予厚望。 我1983年7月大学毕业,2022年2月退休,工作39年,先是在一家工厂工作9年,获得机械工程师职称,工作很有成果,也获得了很多奖励和荣誉,并且独自在全国性核心期刊发表了6篇论文,当时只有28岁,不知怎么有那么大的钻研精神,这与当时的尊重科学尊重科技人才的社会氛围有很大关系。1992年调到大学当专业课老师,直到退休。 现在退休在家,老两口住着宽敞的大房子,看病有医保,医保账户都有4万多的剩余,基本没有用过。退休金也足够生活了,想吃什么买什么,想怎么旅游就怎么旅游,退休两年来开着车已经走遍了半个中国。 今天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己有幸经历了参与了这个变化过程,从来没有想到国家会发展成这样的繁荣和先进,高速公路17万公里,四通八达,只要你开着车在高速公路上走一走,你就感觉到无比的自豪,对国家的自豪。从粮食都不够吃,到现在住房面积人均46平米,几乎家家都可以买车,甚至都有两辆车,两三套房。而且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个月,我回老家,农村水泥硬化的街道两边种满了柿子树、苹果树、核桃树,果实累累,竟没有人去采摘,老家人给我从街上的柿子树随便摘了一箱子柿子,放到我汽车的后备箱。家里人说,现在农村很少有吵架的,不像小的时候经常看到村里人吵架,现在几乎看不到。 我们这一代人有幸赶上了祖国的发展强盛,虽然参与其中,但感觉还是微不足道,没有给国家做出突出的贡献,至今都有老大徒伤悲的感觉,而国家却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回想回看自己走过的大半生真是感慨万千,难于言表;回想回看国家对我们的精心培养和寄予的厚望,惭愧在心!感谢国家培养了我们,给了我们一个贡献小小才华的机会。 (第三张图片是我在工厂期间的粮食定量卡,89年10月1日填写,正好是国庆日。“车干”表示车间干部,车间干部比行政办公楼里的干部粮食要多2斤,所以我可以从粮店买到31斤粮食,他们只能买到29斤粮食。车间工人的粮食定量更高,有35、36斤,要是铸锻工种的工人粮食定量最高,有39斤、甚至40多斤,是根据可能付出体力劳动的多少确定口粮的多少,这就是当时的粮食配给制度。)
祝贺索引博士后出站
11月21日下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之科学技术史博士后流动站举行了索引博士的博士后出站答辩。参与答辩的老师有:柳海涛教授、姜玉平教授、黄庆桥教授、闫宏秀教授、刘铮副教授、我,答辩秘书,毛丹老师。索引博士在站期间工作努力,为人谦和,在学术上更是成果多多,已是国内青年一代技术哲学学人中的翘楚,先后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他马上要到新单位任职,祝他在未来的岁月取得更大的成绩,前程似锦! 索引博士在站期间的合作导师是闫宏秀教授,祝贺宏秀教授! 唐人王勃有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很多事情都成往事,生命中那些一喝酒聊天的日子也越发变得美好与遥远! 【博主跋】交大科学技术史博士后流动站自2019年获批以来,五年来先后出站五名博士后,分别是:范毅强博士后(本流动站第一位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田春芝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杨蓉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李伟博士后(获得上海市社科项目)、索引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目前,在站博士后还有十余人,向先进同学学习,在站博士后们加油! 2024年11月24日于南方临屏涂鸦
没有针对性的培训究竟是为了什么?
又折腾了一上午,终于把培训材料都弄完了。 这个培训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反正现在是,不是在培训中,就是在看培训的消息中。我当个大学老师,感觉就是上一个超级大型培训班,各种培训,做科研和教学几乎已经没什么时间了。 一年培训学时最少72学时,听说是上边要求的。关键是不只是这些。 首先是开学有一整天的时间都在培训。 然后是每周的周二晚上,都要定时培训。 然后就是各种讲座,自愿参与。 省里要求培训,至少90学时。 有时国家也有要求,我记得前年去年好像都有,但是今年没有了。估么也得10学时左右。 然后要求每年最少10次去中小学参与行业企业实践。这个问题是,学校也没有多少安排,大部分得我们自己弄。 我一个大学老师,真的有必要没事一年往中小学跑十趟么? 在我看来,这把培训走向了彻底的形式主义。 为什么大学老师要培训?这个事情我真的很难理解。如果学习一些国家精神,做些讲座,我觉得很好,但是需要最少72学时么?72学时,这意味着什么,我相信每个老师都是清楚的。 一年培训的内容,很少有真正价值的。关键是,我不知道学这些干什么。 如果能请来几个重量级的科学家,一起讨论讨论前沿的发展,我会很高兴。但是我发现几乎没有。有来的科学家,也是给学生做科普的。 我比很多人都忙,起码我得有时间写博客吧? […]
云师大物电学院张伟斌、朱挺在硅酸盐top期刊《Ceramics International》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24年11月22日,Elsevier旗下top期刊《Ceramics International》在线发表了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王洪恩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First-Principles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al, Electronic, and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M3AC2MAX Phases under Varying […]
我的积分方法将矩阵变换映射为希尔伯特矢量变换(范洪义作)
数学的魅力在于从变换中找几何,从特殊找共性,.有现代数学知识者都知道矩阵变换的威力 ,也从数学家希尔伯特那里知道了函数系列也可作为空间的基矢 ,如富里埃级数展开项也可作为希氏空间的成员 。 那么有谁曾想过矩阵变换如何与希尔伯特态矢变换直接对应,并从前者得到后者呢? 我在上世纪凭直觉想到了这个问题,并基于狄拉克符号发明了有序算符内的积分理论使之园满实现 ,这是非常典型的数学与物理的结合,凡是尊重科学者无一不为此理论的有效性而称赞。可这世上有多少数理学科的名流能懂得它,这是认知的差距还是心灵的落差呢? 是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 还是“道不同不相与谋”呢? 然而'不论旁人如何评论或阻挠,我还是会在余生继续循着此道踽踽独行,前面似乎还有风光可览,欣慰我这孑然之身呢!
简论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两个根本性原则问题
近年来,风靡全国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通过科学地梳理与规范日常教学活动,专业认证使得许多院校的教学水平在整体上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规范性的提高推动了教学水平在整体上的提升,就走向了过度依赖教学规范化的路径。虽然一些基本的和常识性的教学规范是有必要,并应当得到广泛推广,但不应当由此去强制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套用一种完全相同的模式,更不应强制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套用一种不仅雷同而且在细节要求上高度复杂、复杂入微的规范模式。 无论是华盛顿协议还是其他类型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教学规范的核心目的应该主要是以下两个:一是推广应用经过充分验证的科学教学方法,推广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二是通过带有一定刚性的教学规范,以防止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或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出现放任自流、敷衍了事和不负责任的现象。然而,对于那些已经在自身体系中和日常运行中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我们应当鼓励这种多样化的存在和多样化的创新,而不应过度限制于高度细致且固定的教学模式。 更为具体地来说,在工程教育专业论证中,应该至少要有以下两个根本性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工程教育认证要简洁有效、不自我重复、不冗余。 比如,在不同的评价表中,如果确实有一些信息需要互相引用的,直接引用最初的来源即可,而不应大篇幅的自我重复。此外,也不应设置过于复杂和过于机械化的评价方法和算分方法。过度定量化的,尤其是过度详细和过度复杂的定量化评价记分方法,不仅不能提升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评价的可靠性,反而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精力投入因被这些过于细节的要求而被约束和耽误,从而限制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自由度和自主的创造性发挥。 第二个原则:逐步改进原则固然重要,但不能要求过度,不应过度突出逐步改进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工程教育认证的首要作用应在于:在进行了规范性的梳理和入门验收之后,稳定地常态化运行。这才应是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尤其是认证通过后的日常年检和换证运行中的最重要的内容。稳定地去运行一套已经建立起来的,相对比较成熟的且行之有效的规范体系和方法体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在这个运行过程中,由于发现了一些小的问题,或者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或者是有新的且有重要价值的工程技术进展等,需要去适应与调整,因此需要在这些方面去进行逐步改进。而不能因为有‘逐步改进’的这个原则精神,就把它突出到每次的认证就一定得要有大篇幅的不同和大尺度的所谓的改进,甚至是框架结构性的变动。‘摒弃不必要的干预、如无必要则不改变’也是各类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思想,因此,如果过度强调逐步改进,这种做法就有可能反倒是对质量管理体系原则精神的误解与偏离。 逐步改进的原则精神,不仅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在ISO9001,ISO14000等质量管理体系中也同样存在(后二者在时间上更早),这一思想方法本身的确非常好,是一种普适性的理念与方法论。但在具体执行中,无论是哪个领域的质量管理体系,都需要去慎重运用逐步改进的思想方法,而且也都应同样强调的是:在符合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应以常态化的稳定运行为主,以每年每期的逐步改进为辅的执行和运用方法。 总的来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和积极价值,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教育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以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复并趣议罗毅兄唱字号三首
复并趣议罗毅兄唱字号三首 复罗毅兄罗说第一千四百五十八人工智能替代之惑 长江后浪替前浪,机器代人又何妨。 莫将意义执着说,一时一世一沧桑。 复罗毅兄罗说第一千四百五十九之爱心 小猫求食两摊手,解窘幸有忘年友。 暮色林间不寐夜,爱心九转莫名愁。 复罗毅兄罗说第一千四百六十本末之问 骑马赴藏路难行,我牛你羊辟蹊径。 耐力灵巧分析苦,谁问前途几长亭。
小雪后一日与老妻夜巡蜀峰湾记
小雪后一日与老妻夜巡蜀峰湾记 日暮山苍色幽明,曲桥岸线几灯影。 四围青黛水天白,轻歌唱晚不负行。
祝贺72位NML编委入选 2024 年度全球前2%科学家
2024—9.16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是由斯坦福大学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团队于2015年首次发布的全球科学家多维度排名榜。榜单保持每年更新一次,在2024年9月的最新榜单中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英文)》有80%的编委,共72名荣登榜单,其中59名编委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共64名编委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终身前2%科学家 年度前2%科学家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英文)》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在Springer Nature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