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物理推导是挖掘自己潜意识的过程(范洪义作)

凡贫困之士皆苦命,我一生都在梳理我的思绪。我五十多年来的艰苦卓绝的研究量子论就印证了这一点,在思考中,我向上劈空抓阉,往下追根刨底,将我的潜意识充分开发,变成了智慧,落实到推导出上百个数理公式,其中不乏有重要的醒世通言,可谓“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从无形的潜意识到漂亮公式的成形训练了我的大脑,使我“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唐代王维有诗句,“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是惟妙惟肖地讲潜意识的瞬息攸变,稍纵即逝。 我的潜意识往往在梦中酝酿 ,恍恍惚惚地在脑海中依稀游走.游了一回,觉得蛮惬意,正想把思绪捋一捋 ,可回溯其源头却不见了,心里一惊,醒了,再想捡回这潜意识却不能够了,悻悻然而失眠到天亮。 现在我老了而迟钝,偶尔有潜意识时,也懒于再去挖掘,将细𢇁化为涓流。 四顾周围年轻人,少有肯勤动脑筋将自已变灵巧者 ,不願颠来倒去地前思后想问题,终为不善思索者,难得正果也!

在线绘制Nature Communication同款双X轴富集分析结果条形图+折线图

导读:下方X轴展示富集结果p值,上方X轴以不同的颜色展示基因数。这种双X轴的展示方法不仅避免了图表的单一性,还使得富集结果的展示更为精确和直观。 《Nature Communication》文章“Proximity labelling of pro-interleukin-1α reveals evolutionary conserved nuclear interactions”fig 2F的双X轴图展示了蛋白富集结果。下方X轴对应黑色条形,表示每个富集通路的-log10(pvalue);上方黄色X轴对应黄色折线,表示每个富集通路中的蛋白个数。利用不同颜色的刻度可以很方便地区分哪个X轴对应哪个数据,省去了不必要的图例。 1,打开作图URL https://www.bioinformatics.com.cn/plot_basic_dual_x_axis_go_pathway_bar_line_plot_139 2,示例数据 […]

纪念《物种起源》发表165周年

16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859年11月24日,一部在人类科学史上惊世骇俗的巨著《物种起源》正式发行,第一批印刷出来的1250册在当天就销售一空。这部巨著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并彻底推翻了“神创论”。达尔文在本书中所倡导的进化论思想,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革命导师恩格斯将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与基尔霍夫的能量守恒定律和施莱登和施旺创立的细胞学说并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然而,又有谁知道,这一巨著在问世之前,也曾经历过一段波折,甚至差一点胎死腹中。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神学专业毕业后,受生物学教授亨斯罗的推荐,以不支取薪金的博物学家身份参加了英国海军部军事水文地理战舰小猎犬号(Beagle)环球航行。此次环球航行于1831年12月27日从英国的普利茅斯港口出发,历时五年,于1836年10月2日回到英国的法尔茅斯港。此行的任务是探索南美洲沿岸(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的资源状况。通过此次航行,达尔文采集了许多难得的热带昆虫、植物标本,观察和研究了南美洲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目睹了物种可变的事实,逐渐从一个盲目相信神学的人转变为一个进化论者。 回到英国后,达尔文于1842年前后开始撰写《物种起源》。到1859年,历时整整17年时间才完成这一巨著。然而如果不是一封意外的来信,达尔文也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这部巨著。1858年,正当达尔文倾注全力忙于撰写《物种起源》时,收到了一位年青学者华莱士从马来群岛寄来的信,信中附有一篇论文,希望达尔文能够推荐发表。该论文中提出的基于自然选择的进化机制与达尔文的观点十分相似。原来华莱士在马来群岛的科学考察中独立获得了自然选择的进化论观点。这使得达尔文面临了一个困境,如果抢先发表自己的成果,无疑今后将背上沉重的道德枷锁,而如果自己选择让华莱士的论文发表,让华莱士独享殊荣,自己已经花费了近二十多年的时间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将功亏一篑。思忖再三,富有绅士精神的达尔文在给好朋友地质学家赖尔的信中曾表示宁愿放弃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让华莱士的论文单独发表。但最终在赖尔和植物学家胡克的建议下,经过和华莱士的友好协商,他们决定同时发表论文。1858年7月1日,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论文在林奈学会被宣读,并发表在学会的学报上。此后一年内,达尔文奋笔疾书,很快就于1859年完成了《物种起源》的撰写并取得巨大轰动。 在面对学术成果的发表问题上,达尔文和华莱士都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达尔文起初宁愿让华莱士独享殊荣,也不愿抢先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华莱士对能与达尔文共享荣誉也感到很高兴,并且他总是把自然选择学说的荣耀归功于达尔文,将其称为“达尔文主义”。华莱士甚至出版了一本名为《达尔文主义》的书,以表明他对达尔文的敬意。

[笔记,实验,客观] 颜回攫其甑:获得客观规律之艰难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笔记,实验,客观] 颜回攫其甑:获得客观规律之艰难 一、颜回攫其甑 《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https://www.gushiwen.cn/guwen/bookv_46653FD803893E4FA36866803147AFF6.aspx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後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 网上的一个翻译: https://www.kekenet.com/read/201506/380217.shtml 公元前489年的一天,孔子带着弟子经陈国去蔡国。 One day in the […]

“土”博士的科研小记

“土”博士的科研小记 文/杨顺华 【注】本文刊载于《科学故事会》2024年总第61期,2024年10月刊,第3-7页。 对于土壤你一定不陌生,但你知道吗,其实土壤可不是普通的泥巴。土壤学家亲切地将它比作“地球的皮肤”,更为神奇的是,土壤有五种颜色呢!北边的黑土、南边的红土、东边的青土、西边的白土,还有中间那辽阔的黄土高原。土壤还有哪些趣事呢?来听听杨顺华老师怎么说吧…… 想当厨师的“土”博士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耀大地,我缓缓地从土坑里抬起头,抖落身上的泥土,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我是一名土壤科研工作者,此时的我正在进行野外土壤调查,有时候在茂密的树林,有时候在崎岖的山路,有时候在田野地间……每一处土地都蕴藏着独特的秘密,等待着我去揭开。 但你没想到吧,我小时候可没打算成为这样的“土”博士。那时候,我因为学校早餐不太合胃口,就暗暗发誓,长大了要进军餐饮界,让大家每天一睁眼就能品尝到美味早餐,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说起来,这个餐饮梦和我现在的土壤工作,其实还挺有缘分的!为什么呢?你想啊,俗话说得好,“万物土中生”。咱们吃的每一口食物,都离不开这片神奇的土壤。土壤里藏着丰富的养分,滋养着植物茁壮成长,进而滋养着我们的身体。简单来说,土壤健康了,植物就健康;植物健康了,食物就健康;食物健康了,咱们的身体自然也就健康啦! 所以啊,我觉得小时候那个想成为厨师的梦想,和我现在的工作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更是一种美妙的缘分! 土壤医生 那研究土壤都会怎么做呢?说到我的日常工作,那可真是既有趣又有意义!我会穿梭在祖国的各个角落,观察脚下的每一寸土壤,琢磨着它们的“身体状况”和“性格特征”。 一旦我找到了心仪的土壤,我就会先挖个坑,然后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剥离土壤的各个层次。每一层土壤都像皮肤的不同层次,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除了在野外对土壤进行“望闻问切”,我还会把每一层土壤都采集回来,带到实验室进行“体检”。你可别小看这个“体检”,我就像医生一样,仔细观察土壤的“高矮胖瘦”,看看它们是“丰满”还是“瘦弱”。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测试,我就能给土壤分门别类,深入了解它们的“身体状况”和“营养状况”,也就是分析土壤的肥力、酸碱度、微生物含量等重要指标。 然后,我会根据土壤的“体检报告”,为它们量身定制合适的“种植方案”。你知道吗?有些地方的土壤孕育出的土特产,背后都有我们土壤研究的功劳哦! 整个过程下来,我不仅对祖国的土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知道如何更好地改造和利用它们。这就像为地球的皮肤做了一次全面的护理和美容,让它更加健康、美丽! […]

别让负面情绪毁了你的人生拼图

2018年初,我曾经以《别让负面情绪毁了你的人生拼图》为题写过一篇拙文,是为当时已陷入负面情绪漩涡中的自己写的。 那个时候,我身心均处于人生低谷状态,任凭怎样挣扎都爬不出那负面情绪的旋涡,几乎达到了一种精神崩溃的状态,直到有一天,听到郑智化的这首《别哭,我最爱的人》,并从网络上了解了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据说,《别哭,我最爱的人》是郑智化内心深处最痛的一首歌。年轻时,他曾经遇到很多困难,在情绪最低落的时候,他写过一首诗《昙花》,也是一封遗书。经过一番苦痛挣扎之后,他最终成功战胜了逆境,走出了阴影。后来,为了纪念那段日子,他把这首诗改成了歌曲。 这首歌对我来说也是意义非凡。那段时间,不知道这首歌重复播放了多少次,也不知道听着这首歌痛哭过多长时间、多少次,只知道每一次都是任由泪水满面横流,一直到心底阴霾散去,心里不再难受。 后来,我每次听到它,心里总会充满感激,感激它适时地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感激它给予的那份力量,把身心均处于人生底谷的我拽出了负面情绪的漩涡,重新燃起新的希望,专注于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负面情绪,不仅具有传染性,还可能具有自我强化能力。如果任由自己与负面情绪纠缠,很可能会让自己变得像祥林嫂一样,甚至会让自己在负面情绪的漩涡里越陷越深! 人生就像是一幅拼图,由许多形状不规则的模块组成,有爱情,有亲情,有友情,有事业,有家庭,有亲人,有朋友,还有身心健康等等。任何一个模块都不是人生的全部,每一个模块都在演绎着它自己的喜怒哀乐。 即使某一模块出现了问题,只要不与由此而生的负面情绪纠缠,也不会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发生而摧毁整幅人生拼图。每一个人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人生拼图,就看你如何用智慧和毅力去成就你自己的多彩人生。 不管发生了什么,你只管努力做更好的自己,拼好自己的人生拼图。如果事与愿违,那必定是上天另有安排。总有一天,你会由衷地感激自己,感激那个不与负面情绪纠缠的自己。 一年有四季,人生也是如此。“冬天都已经到来了,春天它还会远吗?”这句话是电视剧《咱们相爱吧》中的一句台词,也是最让我走心的一句话。 没有完美的人生,缺憾也是一种美。学会接纳和欣赏,人生处处皆风景。 如果遇到不顺,心情不爽,或者身处人生低谷,痛苦纠结,不妨听听许美静演唱的《阳光总在风雨后》、《掌声响起来》,兴许可以给自己以鼓励。 每次听到《掌声响起来》的旋律,我总会有一种感动涌上心头。“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我们不仅要努力拼好人生拼图,还要有一颗快乐的心。回望来路,那一声声”经过多少失败,经过多少等待,告诉自己要忍耐“,”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你的爱将与我同在“,总会让人倍感温暖和幸福。感恩生命中的一切安排,感恩每一次非常的经历,感恩每一个美丽的遇见,感恩每一颗善良的心,感恩每一份真诚的情谊,感恩每一份温暖的鼓励,感恩每一次暖心的支持! 还有毛阿敏演唱的《幸福》这首歌,她那饱含深情、浑厚自然的歌声,还有经历风霜雪雨后的那份阳光,都是对幸福的最好诠释。幸福源自于良好的心态,”幸福是风霜雨雪都经历过,再把阳光收获“,幸福”是你付出了爱,是爱教会了我,幸福是不管一路多颠簸,双手依然紧握“。幸福是“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幸福是经历风霜雪雨不言愁,幸福是愉悦、专注和意义,幸福是”一路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坐着摇椅慢慢聊“。 在挣扎着走出阴霾的那些日子里,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了一些相关心理学知识,还有幸翻译出版了一本译著《幸福感》。那期间,曾经写下一些学习笔记,还有一些拙文是对那段日子回顾和感悟,比如:《改变自己是一场修行》、《鹰的重生|每一次痛苦都是一次成长》、《逆商知多少?》、《微笑着低头,是一种豁达》、《努力让踢猫效应止于自己》、《心存感恩,其实是对自己的奖赏》《今天,你微笑了吗?》、《三生幸福,你体验过几次?》、《善良,终将成就最美好的人生》,《2020,幸福来敲门》、《遇见《幸福感》是一次美丽的邂逅》等,其中,《2020,幸福来敲门》一文中着重描述了那段阴霾日子摆脱负面情绪的过程。在抒写这些拙文过程中,积极情绪不断得到强化,尤其是《幸福感》的顺利完成和出版,极大地提升了积极情绪。 […]

GR会议 | 草地研究国际研讨会暨第五届国际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术大会背景

草地是农业系统的关键组分,以草地资源为基础的草地农业是世界农业的主流模式之一,草地农业在全球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面临着天然草地和耕地退化、环境和食物污染、水土资源匮乏、全球气候变暖、农牧区社会经济滞后、国家(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的共同挑战,需要全世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草地农业生态系统,进而推动草地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会议承办单位的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和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有着悠久的国际交流历史和活跃的国际交流活动,自1998年开始发起并连续主办了四届国际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术大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国际种子检验协会,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合作、会议交流、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式建立合作关系。学院合作专家中1人获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2人获国家外专局“友谊奖”,3人获甘肃省人民政府“敦煌奖”。 Grassland Research期刊以“刊载草地生态领域科研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进步,服务草业科技和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论文刊发范围广、综合性强,刊登天然草地,饲草、草坪和能源草,草地生态系统三大板块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综述、论点等类型的文章,从分子到全球变化层面,全维度聚焦草业科学及其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致力于发展为国内外草地生态领域优秀科研成果发表的主阵地,草业科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国际交流主平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食物安全国家战略,促进我国国际一流草业科学学科建设。 兰州大学草学团队秉承“道法自然,日新又新”的院训,在任继周院士和南志标院士的带领下,依托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研究方面的突出优势,将引领我国草业科学领域不断创新,助力兰州大学草学学科一流建设和世界草业蓬勃发展,攀登草业珠峰。 2024年11月兰州:组织举办草地研究国际研讨会期间,Grassland Research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和首席科学家、中国草学会理事长、国家“草地农业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南志标教授,Grassland Research共同主编、世界著名生态学家、瑞士苏黎世大学Bernhard Schmid教授,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Grassland Research副主编贺金生教授,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院长李春杰教授与编辑部执行编辑Cory Matthew教授、助理执行编辑武艳培副研究员、助理执行编辑彭京伦副编审合影 2024年11月兰州:组织举办草地研究国际研讨会期间,Grassland Research编辑部合影

GR编委 | 赵新全研究员寄语Grassland Research!

这个伟大的世界永远在变化,不断地改变陈规。 变化中希望青藏高原人与自然越来越协调, 变化中希望《草地研究(英文)》杂志越办越好! 感谢大家,感谢会务组! 赵新全研究员寄语Grassland Research 赵新全研究员是我国草业科学学术带头人之一,扎根青藏高原40余年,始终围绕高寒草地资源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国家重大需求,综合运用草业科学、畜牧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以理论创新-技术研发-战略咨询-示范推广为主线,系统构建了高寒草地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技术,为国家在青藏高原实施5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他主持和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奖3项,包括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以参与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11/15)、二等奖1项(6/10);青海省重大科学技术贡献奖、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3项为第一完成人,1项为第二完成人);国际保尔森基金会可持续发展奖、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奖(科技类)一等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奖各1项。他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lobal Change Biology,The Innovation 等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总引次数13809,出版著作7部,授权专利9件,制定省级技术规程15项,提交的咨询报告12项获国家及省部级领导正面批示。 奖励荣誉: (1) 2008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活着,就是花开一一纪念叶嘉莹先生(旧作)

三月下旬,樱花大道的樱花,如云如霞地绽放开来,往日冷清的路也成了一片花海,吸引着各地游客。可樱花的花期,就是这么十天半个月。一阵风,一场雨,都会让樱花凋谢。先生的几个学生最近忙着硕士论文开题,还没有来得及去樱花大道赏樱花,也只有待到明年花期再来了。樱花的盛开和凋落,让我总是联想到“芳华”这个词。花开花谢,春去春来,花的芳华就是这么短暂,人的芳华呢? 以前,我觉得芳华是指如花的十几岁的年纪。可最近我在读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讲》,以及她的其他书籍,突然醒悟芳华不只是指豆蔻年华。对于95岁高龄的叶先生,教古典诗词70多年,出了许多书籍,诗词成就了她一生的芳华。有诗词作伴,她的内心丰盈而富足。去年,她向南开大学慷慨捐出1857万,成立了“嘉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上世纪90年代初她曾拿出自己的十万美金积蓄,以恩师顾随先生名号“驼庵”设立奖学金,专门用于激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研习。为持续支持南开发展,传承中华古典诗词教育事业,她愿将身后所有积蓄、藏书、书画,全部捐给南开。 这个四月,因为读了叶嘉莹的书籍,她无私的大爱,高尚的情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信念,以及在古典诗词上取得的卓越成就,让我认识到人的芳华,不仅仅指年龄,更重要的是指他(她)这一生有没有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并由此获得生命的无限延伸。我觉得,生命就是一朵花,活着,就是芳华。在花开的过程中,总有一本书,会伴我们度芳华。 叶先生在三、四岁的时候,就随姨母学《论语》。《论语》是她最早背诵和熟记的书,每当遇到任何困惑或苦难,常常会有一两句《论语》中的话闪现出来,往往就由此一两句话,使她得到了答案和解脱。叶先生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苦难,平生经历过几次离乱,父亲南下,音信渺茫;母亲患癌,重病身亡;大女儿夫妇因车祸遇难……但有古典诗词作伴,她的生命没有在苦难中萎缩,在风雨中飘零。在物欲横流的时下风气中,她传播着古典诗词的美,让四十多岁的我,还可以从她的诗词讲稿中,感受到古典诗词美的不单是辞藻与格律。其中古代诗人们精神世界的美,在叶先生的解读下,也让我时时受到熏染。我在叶先生的影响下,也看到了苏东坡的豪放实际上是经历了挫折与苦难后的旷达,“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东坡这种任凭外界如何变化,他本身总有不变的这种修养,不是我们当今社会应该寻求的吗?叶嘉莹这本《北宋名家词选讲》是我今年才开始读的,她的书和人生把我对芳华的感悟激发出来了。手捧叶嘉莹的书卷,在我家阳台西北角的一面书架前的小白桌上,放下落地的浅黄色的窗帘,开着台灯,我瞬间进入到宁静、幸福、超脱的精神世界。蜀冈田野里的蛙声,隔不多久会响起来,也无法搅乱我内心的安宁。 活着,就是花开!在花开的过程中,总有一本书会伴你度芳华。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不断遇见一本本让我的生命变美的书籍。梭罗、泰戈尔、阿多尼斯、晏殊、苏轼……,他们纷纷在我的各个年龄阶段,走进我的生活里,让我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生命的彩虹。这些书籍,读过之后,就像在我心里播下了爱的种子,让我打开心扉,去关照世界。无论健康与否,无论富裕与否,无论漂亮与否,只要懂得书籍的力量,人生的芳华就将照亮你的生活。 此刻,掬水月在手的先生已千古,特表缅怀!

科研杂谈,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