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产中国的入侵植物与美国的爱恨情仇——葛

葛(Pueraria montana (Lour.) Merr. var. lobata (Ohwi) Maesen & S. M. Almeida),豆科葛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葛原产中国。葛的名称最早在《诗经》里出现过,即“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粗壮藤本,长可达8米,全体被黄色长硬毛,茎基部木质,有粗厚的块状根。根较粗,嫩白色,有须毛,表面光滑;叶子较小,深绿色,成熟时退落,呈椭圆形。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背着,卵状长圆形,具线条;小托叶线状披针形,与小叶柄等长或较长;小叶三裂,偶尔全缘,顶生小叶宽卵形或斜卵形,长7-15(-19)厘米,宽5-12(-18)厘米,先端长渐尖,侧生小叶斜卵形,稍小,上面被淡黄色、平伏的蔬柔毛。下面较密;小叶柄被黄褐色绒毛。

花朵较小,呈蝴蝶状,表面有小绒毛,淡紫色。总状花序长15-30厘米,中部以上有颇密集的花;苞片线状披针形至线形,远比小苞片长,早落;小苞片卵形,长不及2毫米;花2-3朵聚生于花序轴的节上;花萼钟形,长8-10毫米,被黄褐色柔毛,裂片披针形,渐尖,比萼管略长;花冠长10-12毫米,紫色,旗瓣倒卵形,基部有2耳及一黄色硬痂状附属体,具短瓣柄,翼瓣镰状,较龙骨瓣为狭,基部有线形、向下的耳,龙骨瓣镰状长圆形,基部有极小、急尖的耳;对旗瓣的1枚雄蕊仅上部离生;子房线形,被毛。

种子呈圆球形,黑褐色,外皮较硬。荚果长椭圆形,长5-9厘米,宽8-11毫米,扁平,被褐色长硬毛。花期4-8月,果期8-10月。

葛,俗称葛根或葛藤,自古以来被中国人当成宝,号称“小人参”。且很多中国古代的中草药书籍如《本草纲目》等均记载其药效。然后,葛根却是美国人眼里的绿色恶魔。这是怎么样回事呢?

1876年,在美国费城的世界博览会上,前来参展的日本人带来了葛根,日本人带来葛根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在博览会日本馆的庭院凉亭上做点小小的装饰。然而,一个美国人禁不住美丽葛根美丽无比的花的诱惑,偷偷地掐下一个芽头,回去喜滋滋地培育出一株小葛根藤来。想不到,却是从此打开了葛根和美国人数不尽恩怨情仇的潘多拉魔盒。

图片1.jpg

图片2.jpg

一开始,美国人引入葛根这种植物,主要因为葛根拥有非常漂亮的小紫花,而且一开始美国人也是将葛根主要用来装点庭院。除此之外,美国人还发现葛根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更关键的是生长迅速且蛋白含量高。

于是,在1935~1950年间,美国为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而大力发展种植,将它用作饲料和绿肥。到1940年,仅仅是得克萨斯一州,就种植了不下50万英亩的葛根。这一段时光可以说是葛根和美国人渡过的一段美好的蜜月期。

难道是注定婚姻终究是爱情的坟墓吗?葛根和美国人的蜜月期很快就玩完。原因是葛根对气候的要求不高,适应性也很较强,海拔1700米以下的较温暖潮湿的坡地、沟谷、向阳矮小灌木丛中均适合生长。而美国地形分为南北三大纵列带:西部是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大山系,中部是南北贯通的大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原、山地,整体海拔均并较矮,而且美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非常适合葛根的子孙繁衍。

此外,由于美国无天敌(一是无吃葛根的虫子之类的昆虫,二是美国似乎一直无爱好葛根的吃货。要知道,有时候吃货也可以拯救世界,如把入侵物种变成美味佳肴,看看入侵的小龙虾在中国的遭遇,难以控制的入侵物种活活被中国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撑死的革命精神的吃货们吃成了入侵界的猪队友,遂成为入侵界的耻辱),所以,在美国葛根却成为四季常青、周年生长的植物,于是美国成了葛根的天堂。

更为重要的是,葛根属于多年生的草质藤本植物,既能缠绕攀缘向上生长,有的可达数十米,又能匍匐地面生长。在地面上生长时,每个茎枝的节部接触土壤均易产生不定根形成新根系,促使植株又开始进行新一轮生长。葛根的分枝能力特别强,每株可从基部分出侧枝多达60个,呈辐射状向四周生长。迅速攀爬的葛根藤可以很快把其它植物直接覆盖,密密匝匝的绿叶可以将阳光遮挡得一点儿不剩,对其它植物而言可以说简直是绿色地狱,因此,被葛根包围的乔木和灌木只有慢慢等死一条路,别无选择。另外,葛根的根茎生长竞争力相当无比强大,可以在土壤中争夺足够多的水和矿物质营养。而且美国人还发现柔嫩的葛根藤已修炼成精,葛根的分杈可以全方位出击,覆盖方圆几十英里之广,活像一个绿色大怪兽,很有耐心的吞下一切,如森林、电缆、房屋,甚至火车铁轨。再者,即便是在寒冷地区,葛根越冬时地上部冻死,但地下根茎仍可越冬,第二年春季来临时再次焕发生命力。

可以说,葛根在美国所到之处,森林被毁、牧场被占、农田荒芜、建筑被绿。当前在美国绝大部分州均有分布且大多生态危害十分严重。于是,葛根和美国人的蜜月被判死刑,葛根也毫无悬念的被列为美国的恶性入侵植物。

图片3.jpg

图片4.jpg

图片5.jpg

图片9.jpg

注:本文文字介绍和上图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和(或)出版商,仅用于学术传播等非商业行为。特在此致谢!

图By王从彦@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京杭大运河堤岸

葛@京口区 (1).jpg

葛@京口区 (2).jpg

葛@京口区 (3).jpg

葛@京口区 (57).jpg

l 入侵植物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l 量化评估植物(包括入侵植物)胁迫抵抗力的指标体系

l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等指标计算方法

l 入侵植物研究领域存在问题及其研究展望

l 菊科入侵植物成功的主要因素

l 两种菊科入侵植物共同入侵

l 两种菊科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和一年蓬之共同入侵、、

l 两种菊科入侵植物一年蓬和苏门白酒草之共同入侵

l 两种菊科入侵植物一年蓬和豚草之共同入侵

l 两种菊科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和鬼针草之共同入侵、

l 两种菊科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小飞蓬之共同入侵

l 两种菊科入侵植物一年蓬和苏门白酒草之共同入侵

l 两种菊科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大狼耙草(大狼杷草)之共同入侵

l 两种菊科入侵植物春飞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之共同入侵

l 两种菊科入侵植物春飞蓬和一年蓬之共同入侵

l 两种菊科入侵植物春飞蓬和续断菊之共同入侵

l 两种菊科入侵植物鬼针草和一年蓬之共同入侵

l 两种菊科入侵植物鬼针草和小飞蓬之共同入侵

l 两种菊科入侵植物之共同入侵

l 两种水生入侵植物南美天胡荽和空心莲子草共同入侵、

l 三种水生入侵植物南美天胡荽、双穗雀稗和空心莲子草共同入侵、

l 三种菊科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一年蓬、豚草之共同入侵

l 三种菊科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小飞蓬、一年蓬之共同入侵

l 三种菊科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小飞蓬、鬼针草之共同入侵

l 三种菊科入侵植物春飞蓬、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之共同入侵

l 三种菊科入侵植物之共同入侵

l 多种菊科入侵植物共同入侵、、、、

l 多种入侵植物共同入侵的那些事

l 化感物质和化感效应

l 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的功能差异以及生态位差异

l 群落多样性与其可入侵性的关系的悖论

l 生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的悖论

l 入侵生物的生态策略进化机制

l 生物入侵之遗传悖论

l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共四批)中入侵植物入侵中国大约时间轴

l 入侵生物&入侵物种的传播途径

l 外来生物和入侵生物之差异以及外来生物成为入侵生物之概率

l 入侵生物扩散进程中的桥头堡效应

l 入侵植物是司机还是乘客?

l 生物入侵的进程

l 惨不忍睹的生物入侵

l 世界上入侵力最强的100种外来入侵植物

l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

l 中国入侵物种名单(四批)、

l 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l 农业重大外来入侵生物

l 中国重要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2023版)

l 中国水生入侵植物名录

l 中国的入侵植物名录和入侵克隆植物名录

l 江苏省第一批入侵物种名单

l 江苏大学及其附近已分布入侵植物

l 常见植物辨识(含入侵植物)

l 加拿大一枝黄花、、、、、、、、、、

l 春飞蓬(春一年蓬、费城小蓬草、费城飞蓬)、、、

l 一年蓬(白顶飞蓬)、、、、

l 小飞蓬(加拿大蓬、加拿大飞蓬、小蓬草、小白酒草、小白酒菊)、、

l 豚草、、、

l 鬼针草、、

l 野老鹳草、

l 互花米草、、、、、、、、

l 圆叶牵牛、、、、、

l 牵牛、

l 百日菊、、、

l 箭舌豌豆(救荒野豌豆、大巢菜、薇菜)、、

l 羽扇豆(鲁冰花)、、

l 红花酢浆草

l 关节酢浆草、、、、

l 紫叶酢酱草

l 美丽月见草、、、、、、

l 野燕麦、、、

l 南美天胡荽(铜钱草)、、、、、

l 喜旱莲子草(空心莲子草、水花生)、、、、

l 钻叶紫菀、

l 南苜蓿

l 粉绿狐尾藻

l 苏门白酒草、、

l 秋英(波斯菊)、、、、

l 宿根天人菊

l 红车轴草(红三叶草、红花苜蓿、红菽草翘摇、红荷兰翘摇)

l 白车轴草(白三叶草、白花苜蓿、菽草翘摇、荷兰翘摇)、、、

l 三裂叶薯(小花假番薯、红花野牵牛、假红薯) 、、

l 凤眼蓝(凤眼莲、水葫芦)

l 美洲商陆(垂序商陆)、、、、、、

l 火炬树、、、、

l 瘤梗番薯

l 再力花(水竹芋、水莲蕉)、、

l 田菁

l 仙人掌

l 藿香蓟

l 剑叶金鸡菊、

l 斑地锦、

l 北美车前、

l 大狼耙草(大狼杷草)、、、

l 刺果毛茛

l 双穗雀稗、

l 续断菊(花叶滇苦菜)

l 苦蘵、、、

l 青葙、

l 黄秋英(硫华菊)

l 紫茉莉、、

l 苘麻

l 阿拉伯婆婆纳、

l 绿穗苋

l 菊芋(洋姜)

l 鳢肠、、

l 小心叶薯

l 南美蟛蜞菊(三裂叶蟛蜞菊)

l 互花米草和芦苇共存、

l 芦苇、

l 乌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科研杂谈,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